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与兄平原 其三十二 西晋 · 陆云
 出处:全晋文
云再拜:诲颂兄意乃以为佳,甚以自慰。
今易上韵,不知差前不?
不佳者,愿兄小为损益。
今定下云灵旆电挥,因兄见许,意遂不恪。
不知可作蔡氏《祖德颂》比不?
景猷有蔡氏文四十馀卷,小者六七纸,大者数十纸,文章亦足为然。
然其可贵者,故复是常所文耳。
云顷不佳思虑,胸腹如鼓,夜不便,眠了不可。
又以有意兄,不佳文章,已足垂不朽,不足又多,谨启。
上疏请增置博士 东晋 · 荀崧
 出处:全晋文卷三十一
臣闻孔子有云,「才难,不其然乎」。
自丧乱以来,经学尤寡。
儒有席上之珍,然后能弘明道训。
今处学则阙朝廷之秀,仕朝则废儒学之美。
咸宁太康元康永嘉之中,侍中、常侍黄门之深博道奥,通洽古今,行为世表者,领国子博士
一则应对殿堂,奏酬顾问;
二则参训门子,以弘儒学;
三则祠、仪二曹,及太常之职,以得藉用质疑。
今皇朝中兴,美隆往初,宜宪章令轨,祖述前典。
世祖武皇帝圣德钦明,应运登禅,受终于魏。
崇儒兴学,治致升平。
经始明堂,营建辟雍,告朔班政,乡饮大射,西阁东序、图书禁籍,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,太学有《石经古文》。
先儒典训,贾、马、郑、杜、服、孔、王、何、颜、尹之徒,章句传注众家之学,置博士十九人。
九州之中,师徒相传,学士如林、犹是选张华、刘寔居太常之官,以重儒教。
传称「孔子没而微言绝,七十子终而大义乖」。
自顷中夏殄瘁,讲通遏密,斯文之道,将坠于地。
陛下圣哲龙飞,阐弘祖烈,申命儒术,恢崇道教,乐正《雅》、《颂》,于是乎在。
江、扬二州,先渐声教,学士遗文,于今为盛;
然方之畴昔,犹千之一也。
臣学不章句,才不弘道,阶缘光宠,遂忝非服,方之、寔,儒风邈远,思竭驽骀,庶增万分,愿斯道隆于百代之上,缙绅咏于千载之下。
伏闻节省之制,皆三分置二,博士旧员十有九人,今五经合九人。
准古计今,犹未中半。
九人以外,犹宜增四。
愿陛下万机馀暇,时垂省览,《周易》一经,有郑玄注,其书根源,诚可深惜,宜为郑《易》博士一人。
《仪礼》一经,所谓曲礼,郑玄于《礼》特明,皆有证据,宜置郑《仪礼》博士一人。
《春秋公羊》,其书精隐,明于断狱,宜置博士一人。
《谷梁》简约隐要,宜存于世,置博士一人。
昔周之衰,下陵上替,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上无天子,下无方伯,善者谁赏,恶者谁罚,纲纪乱矣。
孔子惧而作《春秋》,诸侯讳妒,惧犯时禁,是以微辞妙旨,义不显明,故曰「知我者其唯《春秋》,罪我者其唯《春秋》」。
左丘明、子夏造膝亲受,无不精究。
孔子既没,微言将绝,于是丘退撰所闻而为之《传》,其书善礼,多膏腴美辞,张本继末,以发明经义,信多奇伟,学者好之。
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,立于汉朝,辞义清俊,断决明审,多可采用,董仲舒之所善也。
谷梁赤师徒相传,暂立于汉,时刘向父子,汉之名儒,犹执一家,莫肯相从。
其书文清义约,诸所发明,或是左氏、公羊所不载,亦足有所订正,是以《三传》并行于先代,通才未能孤废。
今去圣久远,斯文将坠,与其过废,宁过而立也。
臣以为《三传》虽同一《春秋》,而发端异趣。
案如三家异同之说,此乃义则战争之场,辞亦剑戟之锋,于理不可得共。
博士宜各置一人,以传其学(《宋书、礼志》一,又《晋书·荀崧传》,《通典》五十三,皆有删节。)
王式 东晋 · 荀崧
 出处:全晋文卷三十一
《礼》,继母嫁,从为之服,报。
其犯出者无服。
母之求去,父之遣,并无名例。
若以父母之过,非所得言。
奉亲尽礼,而母自求去者,过在母矣。
式之追服,可谓过厚,若乃六亲有违,去就非礼。
宜访之中正、宗老,非礼官所得逆裁(《通典》九十四,大兴三年太常曲陵公荀崧骑都尉萧轮议云云。)
议上元帝 东晋 · 荀崧
 出处:全晋文卷三十一
礼,祖有功,宗有德。
元皇帝天纵圣哲,光启中兴,德泽侔于太戊,功惠迈于汉宣
臣敢依前典,上号曰中宗(《晋书·荀崧传》。)
王敦 东晋 · 荀崧
 出处:全晋文卷三十一
诚以长蛇未剪,别详宗祖。
先帝应天受命,以隆中兴。
中兴之主,宁可随世数而迁毁。
敢率丹直,询之朝野,上号中宗
卜日有期,不及重请。
专辄之愆,所不敢辞(《晋书·荀崧传》)
荀崧请增博士太兴初 东晋 · 晋元帝
 出处:全晋文卷八
崧表如此,皆经国之务,为政所由,息马投戈,犹可讲艺。
今虽日不暇给,岂忘本而遗存邪?
可共博议者详之(《晋书·荀崧传》)
奏议王式 东晋 · 卞壶
 出处:全晋文 卷八十四
王式继母,前嫁夫终,后嫁父。
父终,持服葬讫,还前夫家。
前家亦有继子,养至终,遂合葬于前夫。
为制出母周服。
辞以「父临终,母求去,父许诺」。
就如其辞,必也正名,依礼为无所据。
若父在,与亡臧否有命,须显七出之责,则当存时受遣,告宗庙而弃之。
无缘以绝义之妻留家制服。
父不及礼义,或以情相许,或疾在临困谬乱,听使去留自由者,此必为相要以非礼,相要以非礼,则存亡无所得从,宜正之以礼。
魏颗父命,从其治不从其乱,陈乾昔属其子尊己,殉殡二婢子。
尊己以非礼不从,《春秋》、《礼记》善之。
并以妾媵,犹正以礼,况其母乎!
礼,妇人三从。
母于夫,事生奉终,居丧以礼,非为既绝之妻。
及亡制服,不为无义之妇。
不绝之验,彰于制服。
自云守节,非为更嫁。
考行无绝于夫,离绝之断,在夫没之后。
夫之既没,是其从子之日,而以为出母比,此母以子出也。
即何以子出其母,而致使存无所从以容居,没无所归以托终也?
寄命于他人之门,埋尸于无名之冢。
若是父亡后,母寻没于家,必不以为出母,明矣。
许诺之命一耳,以为母于同居之时,至没于前子之门而许以为母,所处不同而以为出母。
此为制离绝于二居,裁出否于义断。
离绝之断,非而谁!
假使二门之子皆此母之生,母恋前子,求去求绝,非礼于后家,还反又非礼于前门,去不可去,还不可还,则为无寄之人也。
必内尽匡谏,外极防闲,不绝明矣。
何至守不移于至亲,略情礼于假继乎!
继母如母,圣人之教。
为国士,闺门之内犯礼违义,开辟未有,于父则无追亡之善,于母则无孝敬之道,存则去留自由,亡则合葬路人,可谓生事不以礼,死葬不以礼者也。
母依前子,非为更嫁;
日月远近,理有异。
礼,长子不为出母服,出继母尤不应服。
,长子也,又母非所生,不应服坦然,而乃制服,明前绝无徵,违礼莫据;
内愧于心,欲以诈眩视听,托过厚以制饰。
寻其事情,考之正礼,义不容恕。
母再嫁,前后俱继,何慈如此!
事受之日,应有过礼之贬,出之者宜受莫大之责。
礼义之阙,发于事亲,伤孝敬之道,亏损时教,不可以居人伦铨正之任。
宜请议,即下禁止。
侍中司徒临颍荀组,敷宣五教,实在任人,而含容违礼,曾不贬黜;
扬州大中正侍中平望亭侯陆晔淮南大中正散骑侍郎胡弘等显执邦论,朝野取信,曾不能率礼正违,崇孝敬之教,并为不胜其任。
请以见事免、晔、弘官,大鸿胪削爵土,廷尉结罪(《晋书·卞壶传》,《通典》九十四,太兴三年淮南中正王式继母先嫁有继子,后嫁父,父临终,继母求去,父许有遗命。及父亡,母制服积年,后还前弱子家,及亡,与前夫合葬,追服周。杜夷、江泉、荀崧、萧轮议皆恕御史中丞卞壶奏。)
荀崧秘书监 东晋 · 温峤
 出处:全晋文 卷八十
夫国史之兴,将以明得失之迹,谓之实录,使一代之典,焕然可观。
今之秘书著作是也。
散骑常侍崧,文质彬彬,思义通博,历位先朝,莅事以穆,宜掌秘奥,宣明史籍(《通典》二十六,《御览》二百三十三。)
丞相王导 东晋 · 虞预
 出处:全晋文 卷八十二
伏见前秘书光禄大夫荀公,生于积德之族,少有儒雅之称,历位内外,在贵能降。
苏峻肆虐,乘舆失幸,公处嫌忌之地,有累卵之危,朝士为之寒心,论者谓之不免。
而公将之以智,险而不慑,扶侍至尊,缱绻不离。
虽无扶迎之勋,宜蒙守节之报。
且其宣慈之美,早彰远近,朝野之望,许以台司,虽未正位,已加仪同
至守终纯固,名定阖棺,而薨卒之日,直加侍中
生有三槐之望,没无鼎足之名,宠不增于前秩,荣不副于本望,此一时愚智所慷慨也。
今承大弊之后,淳风颓散,苟有一介之善,宜在旌表之例,而况国之元老,志节若斯者乎(《晋书·荀崧传》)
王俭 南齐 · 陆澄
 出处:全齐文卷十五
《易》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弥天地之道,通万物之情。
商瞿田何,其间五传,年未为远,无讹杂之失;
秦所不焚,无崩坏之弊。
虽有异家之学,同以象数为宗。
数百年后,乃有王弼
王济所悟者多,何必能顿废前儒。
若谓《易》道尽于王弼,方须大论,意者无乃仁智殊见。
四道异传,无体不可以一体求,屡迁不可以一迁执也。
晋太兴四年太常荀崧请置《周易》郑玄注博士,行乎前代,于时政由王、庾,皆隽神清识,能言玄远,舍辅嗣而用康成,岂其妄然。
泰元立王肃《易》,当以在、弼之间。
元嘉建学之始,、弼两立。
颜延之祭酒,黜郑置王,意在贵,事成败儒。
今若不大弘儒风,则无所立学,众经皆儒,惟《易》独不可弃,儒不可缺。
谓宜并存,所以合无体之义。
于注经中已举《系辞》,故不复别注。
今若专取《易》,则《系》说无注。
《左氏》泰元取服虔,而兼取贾逵《经》,服传无《经》,虽在注中,而传又有无《经》者故也。
今留服而去贾,则《经》有所阙。
杜预注《传》,王弼注《易》,俱是晚出,并贵后生。
杜之异古,未如王之夺实,祖述前儒,特举其违。
又释例之作,所引惟深。
《谷梁》泰元旧有麋信注,颜益以范宁,麋犹如故。
颜论闰分范注,当以同我者亲。
常谓《谷梁》劣,《公羊》为注者又不尽善,竟无及《公羊》之有何休,恐不足两立。
必谓范善,便当除麋。
世有一《孝经》,题为郑玄注,观其用辞,不与注书相类。
自序所注众书,亦无《孝经》,且为小学之类,不宜列在帝典(《南齐书·陆澄传》,《南史》四十八《陆澄传》)
修忠祐庙碑记 北宋 · 夏之文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九七一
宣和二年方腊睦州,犯宣之宁国,距州界百里,州人震恐,遂祷于武烈帝之祠,既而贼引退不入境。
龙图阁学士钱公即相与出力,新其庙,以答神贶。
州表奏于朝,赐额曰「忠祐」。
谨按武烈帝陈太丘之后,讳杲仁,世为晋陵人,仕大司徒
大业五年,奉诏平贼于长白山
九年,平乐伯通于江宁
十三年,平倭世干于东阳
忠孝文武,信义谋辩,雅为当时推重,又数平贼,威大振。
沈法兴起义兵于吴兴,谋据吾州,惮之,率众归附。
法兴与贼帅李之通阴图叛,并力拒之,故及难。
晋陵武进之人立东西庙祠焉,东庙寻并罢,西即今庙云。
唐乾符封忠烈公,中和封感应忠烈公
梁开平进封福顺王
淮南太和更封武烈王
江南保大册今号。
自立庙距今五百馀载,州人之出入必告,水旱疾疠必祭,征行师旅必貌神像以偕。
凡有祷于庙,其应如响。
故自朝及暮,具牲酒,命祝史,持珓以乞灵无停晷。
而欲新神庙者,虽日斥而大之,弗厌也。
建炎丁未秋,陕右兵讨乱武林,次嘉兴,一夕军变,回姑苏阊门,所过荡为邱墟。
西涉丹阳、镇江,被害特甚,惟吾州界二州之间,亭距奔牛,独免残破。
初入境,杀羊犒军,其一拱手坐逝,贼相顾失色。
数欲纵火,雨辄作,望城上皆红衣巨人持兵仗,尤惊异之。
戊申春,江贼寇仪真,浮江东下,破镇江,据之,设水寨于金焦二山,凶燄炽甚,州大扰,神许不犯境,后旬果降。
方时艰棘,恃神以无患屡矣,人人德神之赐,无以报念,欲侈祠宇之奉尤力。
知州事右文殿修撰周侯杞因民之所甚欲,下令曰:「愿复新庙者听」。
州人驩呼鼓舞,辇土于郊,筏木于江,工徒材用之需,不谋而集。
于是诹日度地,易卑以崇,袤狭以广。
门于中外,为廊于东西,荐献有亭,醮祭有堂,斋宿有厅,以间计之,五十有奇。
通守、直秘阁梁侯汝嘉令武进日实总其事。
兴工于是年冬十月十有三日甲子明年春三月十有五日癸巳告成。
翼然而轮奂,庙貌益严,州人奔走祠下,承事益虔;
而神之宅厥居,燕斯民,垂庇一方,其将永永无穷。
侯以之文尝代匮侯泮宫,与闻兴修始末,俾书其事,不得辞。
惜乎,隋唐史逸其传,其详不可得而知也。
庙成前一月,銮辂巡幸,既行,人有睹回师入庙门甚整,意神以阴兵扈驾也。
时溃卒乘间剽窃,火民居,不能延及,州遣官军袭杀之,一境以宁,亦以为神助云。
乃若败王、符裴璩之祷,拒孙儒、黄巢如周节度之约,又尝以阴兵黑牛助柴将军之战,则有碑碣存焉。
呜呼!
烈丈夫忠勇气充塞宇宙间,不与形俱尽者也。
使不幸而死,死当庙食,英灵凛凛,千古如在。
见之者改容动色,莫不竦然畏慕,愈于生之日。
彼巽愞偷生,厌厌如九泉下人,其死也与草木俱腐,何足道哉!
按:康熙常州府志》卷三六,康熙三十四年刊本。又见康熙武进县志》卷三四。
周易郑氏注后序 南宋 · 王应麟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○○、《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》卷二、《周易郑康成注》卷七、乾隆《鄞县志》卷二一
康成注《易》九卷,多论互体,江左王辅嗣学并立,荀崧谓其书根源。
颜延之祭酒,黜郑置王。
齐陆澄王俭书云:「《易》自商瞿之后,虽有异家之学,同以象数为宗,数百年后乃有王弼之说。
王济云:『弼所误者多,何必能顿废前儒』」?
河北诸儒专主郑氏。
隋兴,学者慕弼之学,遂为中原之师。
唐因之。
今《郑注》不传,此景迂晁氏所慨叹也。
李鼎祚云:「郑多参天象,王全释人事,《易》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」!
合《彖》《象》于经,盖自康成始,其说间见于鼎祚《集解》及《释文》、《易》、《诗》、三《礼》、《春秋》义疏、《后汉书》、《文选》注。
应麟读《易》之暇,辑为此编,庶几先儒象数之学犹有考焉。
癸酉季夏哉生明,汲古堂书。
易康成注序 南宋 · 王应麟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一九九、《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》卷一、《经义考》卷三五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六四、《皕宋楼藏书志》卷一、《万卷精华楼藏书记》卷一
郑康成学《费氏易》,为注九卷,多论互体。
以互体求《易》,左氏以来有之。
凡卦爻二至四,三至五,两体交互,各成一卦,是谓一卦含四卦。
《系辞》谓之「中爻」,所谓「八卦相荡」,「六爻相杂,惟其时物」,「杂物撰德」是也。
惟《乾》《坤》无互体,盖纯乎阳,纯乎阴也,馀六子之卦皆有互体。
《坎》之六画,其互体含《艮》、《震》,而《艮》、《震》之互体亦含《坎》。
《离》之六画,其互体含《兑》、《巽》,而《兑》、《巽》之互体亦含《离》。
三阳卦之体互自相含,三阴卦之体亦互自相含也。
王弼尚名理,讥互体,然注《睽》六二曰:「始虽受困,终获刚助」。
《睽》自初至五成《困》。
此用互体也。
注《比》六四之类,或用康成之说。
钟会著论力排互体,而荀顗难之。
江左郑学与王学并立,荀崧康成书根源□□。
颜延之祭酒,黜郑置王。
齐陆澄《诒王俭书》云:「《易》自商瞿之后,虽有异家之学,同以象数为宗,数年后乃有王弼之说」。
王济云:「弼所误者多,何必能顿废先儒?
今若宏儒,郑注不可废」。
河北诸儒专主郑氏。
隋兴,学者慕弼之学,遂为中原之师,此景迂晁氏所慨叹也。
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,理义之学以其辞耳,变象占其可阙乎?
李鼎祚云:「郑多参天象,王全释人事,《易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」!
今《郑注》不传,其说间见于鼎祚《集解》及《释文》、《诗》三《礼》《春秋义疏》、《后汉书》《文选》注,因缀而录之。
先儒象数之学,于此犹有考云。
康成笺《诗》多改字,注《易》亦然,如「包蒙」为「彪」,「豮豕之牙」为「互」,「包荒」读为「康」,「锡马蕃庶」读为「蕃遮」,「皆甲宅」之「皆」读为「解」,「一握为笑」之「握」读为「屋」。
其说近乎凿,学者盍谨择焉。
厌常喜新,其不为荄兹者几希。
浚仪王应麟识。